在云端:关于云计算的经济学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迈向云端 2008年,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王坚被马云挖回了阿里巴巴,开始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从入职开始,王坚就开始了自己的“被喷”生涯。王坚兴奋地告诉自己的新同事们,他要做一个叫“云计算”的东西,并将其逐步做成整个公司的通用技术平台。然而,当时阿里巴巴的大多数人对于王坚的这套说辞都并不感冒。很多“码农”甚至公开指责这位心理学出身的首席架构师完全是一个不懂技术的骗子,其提出的云计算公司完全是异想天开。 此后几年,王坚的“骗子”形象似一步步被坐实,他主持开发的“飞天”技术架构一投入使用就问题不断。不少人“吐槽”说,王坚所畅想的“云计算”在实践当中其实是“人肉云计算”,而他所讲的“分布式计算”则成了“分步试计算”。奇怪的是,一贯精明的马云却对下属的这些指责和怨怒不闻不问,而是坚定地站在了王坚这边,声称“我每年给(王坚)博士投十个亿,投个十年,做不出来再说”。 王坚并没有让马云等那么久。事实上,此后几年,云计算的价值逐步被业界认可。不仅阿里巴巴这样的大企业开始将云作为自己的通用技术平台,很多中小企业也开始采用云技术,将自己的企业资源放在云上。与此同时,云服务的提供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无论是国外的亚马逊、微软、谷歌,还是国内的阿里巴巴、腾讯、华为,都开始将争夺云服务市场作为重要目标。 根据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最新发布的报告,2018年全球公有云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824亿美元。据预测,在未来几年内,全球云计算市场还将迅速发展,到2022年时,全球的公有云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3312亿美元。相比于全球,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成长更为迅速。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8年时我国云计算市场的整体规模达到了962.8亿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39.2%。 当年,“骗子”王坚曾向人们许诺说,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IT资源都将是在线的、是在云端的。今天,“骗子”早已被证明为不是骗子,所有的一切都在按照预言的方向发展,一个云端的新世界正在向我们逐渐显现。那么,云计算这个正在日益普及的技术究竟是什么?作为一种新技术,云计算究竟有哪些重要的技术特征,其对应的经济特征又是什么?对于整个经济、整个社会,云计算又能带来什么?所有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云的概念 关于云计算的定义,目前的说法并不统一。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于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NIST),根据这种观点,“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对可配置的IT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共享池提供了可用的、便捷的、按需供应的网络访问。在这些IT资源被提供的过程中,只需要投入很少的管理和交流工作”。这个定义很抽象、很学院派。我们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对其进行理解。在传统上,用户主要是通过调用自有的单一IT资源,这就好比每家每户自己发电供自己用;而云计算则好像是建了一个大型的发电站,然后将“电力”(IT资源)输出给所有的用户来用。 根据NIST的定义,云计算需要有五大技术特点: 一是按需使用(on-demandus-age)。即云端的IT资源一旦配置完成,云的使用者就可以自由地访问这些资源,而云服务的提供者则不需要有更多的介入。 二是泛在接入(ubiquitousac-cess)。也就是说,云服务的使用者可以通过多种的设备终端、不同的传输协议、不同的接口来访问云资源,云服务的提供者需要通过调整自己的架构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三是多租户性(multitenancy)和资源池(resourcepool)。云服务的提供者会把很多IT资源放在一个资源池中,让很多不同的用户来使用。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用户可以各取所需,灵活调用自己的资源,不会产生相互干扰。 四是高度的弹性(elasticity)。即云服务的提供者可以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配和扩展IT资源。 五是可度量的使用(measuredus-age)。也就是说,云计算服务需要像水、电那样,可以清楚地被记录使用状况,并按照使用状况来进行收费。 既然云计算就是对IT资源的按量提供,那么根据云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IT资源的不同,就可以产生不同的“云交付模式”(CloudDeliveryMod-el)。我们知道,IT资源的种类很多,因此对应的“云交付模式”也就很多。在各类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云交付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IaaS,它的全称是“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在这种交付模式下,云服务的提供者供给的主要是存储、硬件、服务器和网络等基础设施。 第二种是PaaS,它的全称是“平台作为服务”(Platform-as-a-Service,简称PaaS)。在这种交付模式下,云服务的提供者需要供应的资源更多,以便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就绪可用”(ready-to-use)的计算平台,以满足他们设计、开发、测试和部署应用程序的需要。 第三种是SaaS,也就是“软件”(Soft-ware-as-a-Service,简称SaaS)。在这种交付模式下,云服务提供者将成品的软件作为产品来提供给用户,供其使用。 除了交付模式外,云计算还可以根据所有权和访问方式分成不同的部署模式。常见的云部署模式有四种:公有云、社区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其中,公有云是由第三方云提供者拥有的、可公共访问的云环境;社区云和公有云比较类似,只是它的访问权限被限制为特定的云用户社区;而私有云则是由一个单位单独拥有的,访问权也仅仅限于本单位。几种部署模式的混合则被称为混合云。 云的由来 从思想的根源上看,云并不是一个现代的产物。根据“云经济学之父”乔·韦曼的观点,古罗马的公路网络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云——只要我们检验,就会发现它事实上满足我们前面说的云计算的五大特征。更有趣的是,古罗马的道路网络分为公共道路(viaepublicae)、乡村道路(viaevici-nales)和私人道路(viaeprivatae),这似乎正好和公有云、社区云、私有云一一对应。 在IT领域,云计算的理论渊源大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1961年,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注:他也是“人工智能”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被一些人尊称为 “人工智能之父”)就预言:“未来电脑运算有可能成为一项公共事业,就像电话系统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一样。”由于“公共事业”和“效用”在英文中都是同一个单词utility,因此麦卡锡的这一思想后来被人们称为“效用计算”。在“效用计算”的概念提出之后,就有不少人将其付诸了实践。例如,当时就有一些公司购置大量的计算机,为用户提供一些类别的计算服务。这种服务,已经在性质上和现在的云计算有很大的类似之处了。不过,由于当时没有互联网,所以这种模式的成本很高,可以服务的范围也比较小,因此这种模式的影响并不太大。 (编辑:宜春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